食藥署日前抽查火鍋店的花生粉醬料時,驗出黃麴毒素超標,令人食不安心。營養師表示,黃麴毒素為一種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的黴菌,若長期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花生,恐會影響人體健康。建議在挑選及保存花生相關產品時,掌握3個小訣竅,避免吃進黃麴毒素。

黃麴毒素(Aflatoxin)是真菌在生長時產生的代謝物,主要能生產黃麴毒素的菌為Aspergillus flavus及Aspergillus parasitcus等菌。花生、玉米、米、麥、豆類、堅果、中藥材等食物,都有可能受到能生產黃麴毒素的真菌的感染。黃麴毒素的毒性非常強,有很強的肝毒性、致癌性、免疫抑制力等,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,歷史上也有許多因吃進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而急性死亡的案例。大量吃進黃麴毒素,會造成急性肝中毒,其主要症狀為嘔吐、腹痛、痙攣、肝衰竭等;黃麴毒素也有累積效應,慢性黃麴毒素中毒可能會增加罹癌的風險。

世界衛生組織:黃麴毒素為一級致癌物

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,由於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常年高溫潮濕,極利於黃麴毒素繁衍,若花生在成長及原料處理保存階段,受到土壤及空氣中黃黴菌污染,就可能含有微量黃麴毒素。

由於黃麴毒素具有很強的肝毒性和致癌性物質,世界衛生組織已於1987年將黃麴毒素列管為一級致癌物,但目前尚未訂出摽準含量。根據衛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標準規定,花生醬及其製品中黃麴毒素不得超過15ppb。

大量誤食含黃麴毒素食品 恐致急性肝中毒

若食用了大量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,恐會導致急性肝中毒、出現嘔吐、腹痛、肺水腫、痙攣、昏迷、或肝、腎、心衰竭等症狀,嚴重者恐會造成死亡。日常生活中除了花生容易被黃麴毒素污染外,未妥善保存好的米、玉米等穀物類、杏仁、腰果等堅果類及豆類,也可能滋生黃麴毒素。

黃麴毒素可以依照結構再分為幾類,主要有B1、B2、G1、G2;以及B1代謝後的產物M1、B2的代謝後產物M2等類,這些類型中的毒性以B1最強,是目前已知致癌性最強的天然物。受到菌污染的食物,若環境條件適合時會生成黃麴毒素,但從外觀上只能看出是否受菌的污染,看不出來是否有毒素的生成。而不論是哪種類型的黃麴毒素都十分耐熱,一般的調理烹煮的溫度,不會讓毒素的毒性消失,因此,受到真菌污染的食物一定要丟棄,絕對不能使用,避免將黃麴毒素吃下肚子。

哪些東西常會有黃麴毒素?
衛福部食藥署對於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有限量規範,每年對於市售的產品也會進行黃麴毒素含量的抽查,若抽查的結果超標,就會要求業者改正與回收產品。最容易超標的不合格食品主要為花生的加工製品,像是花生粉、花生糖等,薏仁也是不合格的常客。花生經過加工的處理變成花生糖、花生粉時,破壞了籽粒的完整型態,讓真菌更有機會生長;消費者也無法由花生糖與花生粉看出花生顆粒的原貌,很難確認這些產品使用的花生原料,到底有無受到真菌污染,因此。此外,動物飼料可能也會混入受黃麴毒素污染的穀物,因此黃麴毒素也可能會累積在動物的肝臟中。


我該如何避免吃到黃麴毒素?
黃麴毒素的生成,與原料或食品在儲存的狀況有很重要的關係,若能良好控制儲存環境的濕度與水分,將食品存放在乾燥,讓黴菌不易生長,那麼黃麴毒素的生成機率也跟著降低。購買花生粒、薏仁來食用時,在開封後一定要冷藏密封,避免發黴的可能。加工食品如花生醬、花生粉等,一般的消費者沒辦法直接看到原料加工前的儲存狀況著,也看不到花生或穀物原始的形狀,在這個情況下,就必須盡可能挑選有較有誠信的品牌與產品,避免購買來路不明、製造廠衛生條件不明的花生、花生相關產品與豆榖類。

蔡玉思營養師指出,若不慎吃進含黃麴毒素的食品,建議多吃富含葉綠素的深綠色蔬菜,能減少黃麴毒素對身體的傷害;例如,多吃高纖食物如燕麥、蕎麥的食物,則有助於黃麴毒素排出。

【遠離黃麴毒素3撇步】

撇步1/選擇小包裝產品

建議消費者選購花生相關產品時,盡量選擇外觀正常、新鮮、包裝完整的,挑選能一次可吃完的小包裝產品,並且觀察外觀是否長黴,若有長黴情形表示已遭到黃麴毒素汙染,不建議採購。

撇步2/保存於通風乾燥處

沒有吃完的花生,建議使用保鮮盒、拉鍊袋等可以減少食物與空氣接觸的容器保存,平時應將花生存放於通風乾燥處,若超過保存期限就不可食用。

撇步3/避免接觸熱能

由於花生屬於油脂類,因此很容易受到溫度變化影響,產生油脂劣變,因此儲存的地方要遠離瓦斯爐等產生熱能的地方,避免花生變質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花生 黃麴毒素 飲食
    全站熱搜

    諸公的地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